陈作宾
陈作宾,乳名阁士,字楫宸,号画省,出生于清嘉庆二年(丁巳年)二月初三酉时。邑优禀生,道光十二年(壬辰年,1832年)中湖南乡试举人,候选知县,道光二十四年(甲辰年)大挑二等,历任常德府龙阳县学教谕、长沙府茶陵州学正,补授宁乡县学教谕。咸丰二年(1852年)引疾归乡,后晋内阁中书,咸丰八年(1858年)议叙加员外郎衔,例加二级,诰授奉直大夫(从五品),晋封朝议大夫(从四品)。卒于同治四年(乙丑年)二月廿一卯时,享寿六十九岁,葬平江东乡大坪源下坪,墓向寅山申兼坤艮,立碑为记。生平载于《家传》及《平江县志》。(清同治《平江县志》,湖南省平江县志编募委员会办公室,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(第407页):陈作宾 字揖宸,号画省。初由贡署龙阳,茶陵训导。举道光壬辰乡试,授宁乡教谕。县漕抚弊久,士绅竟分折色余羡。号口子费,诸生靡然趋之,作宾力挽其习。咸丰初元,诏举孝廉方正,富贾某托显者夤缘冀得举,作宾不可。复贽以重金,寅某几为所动。作宾力拒之,乃已。学宫旧阙祭器,酵金购备如礼。归里后,当路檄襄捐务,首输二千金,以内阁中书候选,加员外郎衔,省城修贡院,按属派捐,县应捐四百金,作宾一门独任之。岳郡修复试院,亦输金至再。同治甲子饥,捐千余金,倡同志粟救荒。又置西城外义山贫者。卒年六十九。现代文:陈作宾,字揖宸,号画省。他最初通过贡生身份进入官署任职,先后在龙阳、茶陵担任训导(地方教育官员)。道光壬辰年(1832年)考中举人,被授予宁乡县教谕(主管教育的官职)。当时宁乡县的漕运弊病积存已久,地方士绅争相瓜分税粮折银后的盈余(折色余羡),称作“口子费”,县学生员也跟风参与。陈作宾竭力扭转这种不良风气。咸丰初年(1851年),朝廷下诏推举“孝廉方正”(选拔德才兼备的候选人),当地一个富商通过权贵关系暗中运作想要获得举荐,陈作宾坚决反对。富商又送上重金贿赂,某位官员几乎被其打动,但陈作宾强力抵制,最终阻止了此事。见学宫长期缺乏祭祀礼器,他募集资金按照礼制购置齐全。卸任回乡后,官府征召协助募捐事务,他率先捐出两千两白银,因此获得候选内阁中书的资格,并加授员外郎官衔。省城修建贡院时,按属地分摊捐款,宁乡县应承担四百两,陈作宾独自承担了全县的捐款。岳州府修复试院时,他也多次捐资。同治甲子年(1864年)发生饥荒,他捐献一千多两白银,并号召志同道合者筹粮救灾。此外,他还购置西城外的“义山”(公共墓地)供贫苦百姓安葬。去世时享年六十九岁。(2017年6月4日衡阳日报):长沙岳麓书院院训“整齐严肃”四字中的“严”由宾公所作。道光七年(1827),山长继任者欧阳厚均将这四个字分刻四块大碑,立于书院讲堂前的轩廊两侧,而且注明了泐石者的姓名。“整”字为“衡山彭兆桂、李润第、刘同燮、 唐魁泐石”,“齐”字为“沅江贺淳实泐石”,“严”字为“平江陈作宾泐石”,“肃”字毁于抗日战争,战后根据拓本重新塑制,故原泐石人不详。“整齐严肃”作为岳麓书院的四字院训,泽被后世至今。她就像孙中山的“天下为公”刻在南京总统府内的横匾中,就像毛泽东的“为人民服务”刻在中南海新华门内的红墙上,就像朱鎔基的“不做假账”刻在中国会计学院的校门口。(注:茶陵州志也有记录一段:岳麓书院“整齐严肃”四字院训,是乾隆年间山长欧阳正焕制定。七十年后,时任山长欧阳厚均,将院训分刻四块大碑,立于书院讲堂前轩廊两侧。有出资者姓名,其中“严”字碑,为时在书院建习的作宾独资贡献)(供稿:陈群星)